公益热线:022-83699036
邮   箱: tianjintly@sina.com
[天津日报]将诗歌节打造成天津文化品牌
桃李源文化基金会官网     2015-06-22
    天津日报  作者:周凡恺
  昨天,第二节“精卫杯”中国·天津诗歌节开幕,就本届诗歌节评奖等关键环节,部分终评委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。

  终评委高洪波(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,原《诗刊》主编)对记者说,很高兴两年之后再次担任中国·天津诗歌节终评委主任。读过参加评选的这批诗歌,总的感觉是现实感比较强。比如获得一等奖的《航班延误》,题材非常独特,这也是很多人都有可能碰到的事情。这样的特殊题材,被老诗人匡满抓住了,写了一首很精彩的诗。这里面涵盖了诗人对人生、对社会的理解。另外,许多年轻诗人的作品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,无论他们写什么,都是有体温、有丰富个人体验的诗,抒发了他们对时代、对人生的深刻思考,他们对生活的激情没有消退,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着透彻的理解和诗意的观察。我认为我们这个“精卫杯”诗歌奖,对年轻人尤其是对孩子们来讲,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,它塑造了一种诗意的环境,加深了年轻一代对诗歌的热爱和理解。关于诗歌节的个人感受,高洪波还即兴赋诗一首:雨脚轻拂杨柳丝,旧雨新雨两相知。精卫衔歌唱日月,再赴津门品新诗。

  终评委乔富源(天津桃李源文化基金会理事长)认为,与第一届中国·天津诗歌节相比,首先这次的规模更大,覆盖了全国各个省市,其次是诗歌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。通过这两次诗歌节,我感到中国的确是诗歌的国度,中国人的血液里面流淌着诗的元素和诗的血脉,诗已经成为中国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天津是诗歌的沃土,历史上,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,他们为天津诗歌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现在,天津的诗歌氛围越来越浓,二十多个诗社遍布各个区县,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。我相信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中国·天津诗歌节会一直办下去,并且将其打造成天津的一个文化品牌。

  终评委赵玫(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)告诉记者,全国各地这么多的诗人会集到天津,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。中国历史悠久,从诗经到宋词,我们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。我觉得两年举办一次的诗歌节,而且是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诗歌节,对天津的城市发展非常重要。尤其在文化大发展、大繁荣的今天,诗歌是一种美好的事业,让更多的人读诗、写诗,也是非常美好的感觉。这一次天津有很多诗人参赛,他们的诗歌写得非常好,我真的替他们骄傲,也为这座城市自豪。我觉得,在整个社会的文化空气中,诗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,应该有更多人写诗、喜欢诗,从而来构建我们的文化结构。

  终评委梁平(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、《星星》诗刊主编)说,本届天津诗歌节内容比第一届更丰富了,除了单首诗歌,还有诗集和双年度大奖评选。从内容上看,本届诗歌节有几个特点,第一是征集的作品多,面也广,尽管是天津主办的诗歌节,但已经产生了全国影响,很有号召力,这就是诗歌节的最大成功;第二是从作品来看,特点也很明显,很多诗人关注现实—任何一个优秀的诗人,所写的作品如果和你生存的时代不发生关系,便是无效的写作。诗歌节评出的优秀作品,无论诗人生活在哪里,职业如何,他们对现实的关注,是本届诗歌节的一大亮点;第三是诗歌节要讲究诗歌的品质,仅就这一点而言,本届的获奖作品,在当下中国的诗歌创作中,应属上乘。我希望中国·天津诗歌节能够一直办下去,而且越办越好。

新闻链接:http://news.hexun.com/2015-06-21/176911605.html

友情链接
中国宋庆龄基金会  |   上海增爱基金会  |   壹基金  |   中华文化促进会  |   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  |   阳光文化基金会  |  
版权所有:天津桃李源文化基金会     Copyright © 2010 - 2013 TJTLY.ORG All Rights Reserved.
公益热线:022-83699036    E_mail:tianjintly@sina.com     津ICP备11007150号       技术支持:App